答達大師 2019-08-01 13:44
ASUS ZenBook Pro Duo UX581 雙螢幕筆電的再進化!
文章的內容可以看這邊
對於一台15.6吋的筆電來說
UX581 的機身重量約為 2.455Kg,未含防滑橡膠墊的機身厚度約為 24.9mm
這樣的重量和厚度可以說已經是偏向標準機且偏厚重的了
身為目前ASUS的新系列旗艦級機種搭配到I9-9980HK的處理器
肯定不會沒有應用到自家的優勢,智慧型EC電壓管理系統
這樣可以讓同功耗下的效能表現的更好,也可以更聰明的運用散熱的能力
不過R20的跑分只有3256CB,表現跟原廠沒有任何優化的微星P65_9SF幾乎差不多
這是實測圖,但是我相信代上詳細的溫度功耗資訊的話,UX581會比較好
但是P65_9SF搭配的只是9880H而已,這台的厚度更厚,重量也更重了好幾個等級
為什麼會這樣呢,其實是有合理的解釋和說明的
關鍵就在C面的那一片4K螢幕面板
多了一片面板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距呢
最基本的就是要多了那一片面板的重量的這是一定的
這一片面板的厚度也會影響散熱片能夠設計的厚度
要有一定的散熱能力變厚也是一定的了
在來就是面板的位置剛好就是在CPU+GPU的正上面還有整組散熱器的正上面
如果溫度控制的不好,面板容易因為高溫變色失去色準
也容易因為高溫讓面板老化劣變的速度加快,增加保固的成本
還有影響日後消費者對相關產的的信心與支持度
這一片面板的搭配看起來簡單但是確定非常非常的麻煩阿
表面的耐衝擊和耐誇刮耐磨能力也要比主螢幕的要求要高很多
因為在C面上面這些風險增加的機會是高非常的多的
大多數的筆電面板在正面高度50CM掉一個1原硬幣下去就會有不低的裂損風險了
因為螢幕使用狀況的直立設計讓這樣的風險降低很多
但是這一片平在C面的螢幕就要多加留意了
類似這樣的風險可能還非常的多的,希望原廠的考量是足夠的
我比較不能了解的是這一張的實測圖
DRAM嚴重偏低的讀寫效能和偏高嚴重的延遲時間(還是比AMD的3750H好很多)
L1和L2的快取延遲時間有表現出i9處理器該有的優勢表現
但是DRAM的讀寫和延遲都非常的不像該有的表現
這點應該要了解一下
AMD的3750H的表現是這樣,真的是差距非常的大阿
I7-9750H比較差的表現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狀況的
搭配2666的大部份的延遲會在65以內的
跟上面那一台同機改成2933的金士頓延遲就降到51.6了
至於顯示卡RTX2060到底是80W的還是90W的
我就真的比較看不出來了
因為跑分剛好就是在這2者的中間左右
到底是80W的版本GPUBOOST上去比較高一點
還是90W的版本限縮掉GPUBOOST的部份讓效能低了一些
因為沒有帶上詳細的資訊就沒有辦法判斷出來了
其實這樣的效能表現真的建議最多搭配I9-9880H就已經很夠了
搭配到I9-9980HK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讓消費者多花錢而已
還有就是價格都已經做到這樣的頂天了
在加上這樣的規格配置,西風之神系列的AAS進氣加強設計怎麼不加進來呢_
那樣應該會比用螢幕頂高的效果來的要在好上一些的
當然主螢幕的視覺屏佔比可能就會差一些了
文章的內容可以看這邊
對於一台15.6吋的筆電來說
UX581 的機身重量約為 2.455Kg,未含防滑橡膠墊的機身厚度約為 24.9mm
這樣的重量和厚度可以說已經是偏向標準機且偏厚重的了
身為目前ASUS的新系列旗艦級機種搭配到I9-9980HK的處理器
肯定不會沒有應用到自家的優勢,智慧型EC電壓管理系統
這樣可以讓同功耗下的效能表現的更好,也可以更聰明的運用散熱的能力
不過R20的跑分只有3256CB,表現跟原廠沒有任何優化的微星P65_9SF幾乎差不多
這是實測圖,但是我相信代上詳細的溫度功耗資訊的話,UX581會比較好
但是P65_9SF搭配的只是9880H而已,這台的厚度更厚,重量也更重了好幾個等級
為什麼會這樣呢,其實是有合理的解釋和說明的
關鍵就在C面的那一片4K螢幕面板
多了一片面板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距呢
最基本的就是要多了那一片面板的重量的這是一定的
這一片面板的厚度也會影響散熱片能夠設計的厚度
要有一定的散熱能力變厚也是一定的了
在來就是面板的位置剛好就是在CPU+GPU的正上面還有整組散熱器的正上面
如果溫度控制的不好,面板容易因為高溫變色失去色準
也容易因為高溫讓面板老化劣變的速度加快,增加保固的成本
還有影響日後消費者對相關產的的信心與支持度
這一片面板的搭配看起來簡單但是確定非常非常的麻煩阿
表面的耐衝擊和耐誇刮耐磨能力也要比主螢幕的要求要高很多
因為在C面上面這些風險增加的機會是高非常的多的
大多數的筆電面板在正面高度50CM掉一個1原硬幣下去就會有不低的裂損風險了
因為螢幕使用狀況的直立設計讓這樣的風險降低很多
但是這一片平在C面的螢幕就要多加留意了
類似這樣的風險可能還非常的多的,希望原廠的考量是足夠的
我比較不能了解的是這一張的實測圖
DRAM嚴重偏低的讀寫效能和偏高嚴重的延遲時間(還是比AMD的3750H好很多)
L1和L2的快取延遲時間有表現出i9處理器該有的優勢表現
但是DRAM的讀寫和延遲都非常的不像該有的表現
這點應該要了解一下
AMD的3750H的表現是這樣,真的是差距非常的大阿
I7-9750H比較差的表現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狀況的
搭配2666的大部份的延遲會在65以內的
跟上面那一台同機改成2933的金士頓延遲就降到51.6了
至於顯示卡RTX2060到底是80W的還是90W的
我就真的比較看不出來了
因為跑分剛好就是在這2者的中間左右
到底是80W的版本GPUBOOST上去比較高一點
還是90W的版本限縮掉GPUBOOST的部份讓效能低了一些
因為沒有帶上詳細的資訊就沒有辦法判斷出來了
其實這樣的效能表現真的建議最多搭配I9-9880H就已經很夠了
搭配到I9-9980HK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讓消費者多花錢而已
還有就是價格都已經做到這樣的頂天了
在加上這樣的規格配置,西風之神系列的AAS進氣加強設計怎麼不加進來呢_
那樣應該會比用螢幕頂高的效果來的要在好上一些的
當然主螢幕的視覺屏佔比可能就會差一些了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